英国外长访问马岛,阿根廷总统有苦说不出
据《参考消息》网站援引法新社2月22日报道,阿根廷外长迪亚娜·蒙迪诺21日对英国外交大臣戴维·卡梅伦本周访问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下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表示“不适”。
当地时间19日,英国外交大臣卡梅伦访问了马岛,这也是英国内阁大臣自2016年以来首次访问该群岛。
卡梅伦的访问和阿根廷的不满
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卡梅伦去年底就任英国外相,他于当地时间2月19日抵达马岛首府阿根廷港(英称“斯坦利港”)。后续行程包括访问巴拉圭,出席在巴西举办的G20外长会议,以及前往纽约联合国总部。
行前,卡梅伦一再高调声称,马岛主权问题“业已解决、不容讨论和谈判”,称该群岛为“英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只要岛上居民希望继续留在英国大家庭,主权问题就不会成为被讨论的问题”。
2013年,英国在阿根廷方不承认的情况下举行了单方面的马岛地位公投,当时岛上投票率高达90%。此后,英国一直以此为口实,拒绝任何马岛主权问题谈判,而阿根廷和大多数拉美国家则坚持否认此次公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距英国本土13000公里之遥、人烟稀少的马岛,并非英国政要频繁光临的地方。上一位抵达马岛访问的内阁大臣是2016年的时任国防大臣法伦,而上一位到访的外交大臣则要更早。
卡梅伦的马岛之行充满“象征符号”:在大大小小明确书写“福克兰群岛”英式命名的标牌前“打卡”;参观1982年马岛战争的重要“地标性遗址”。
在阿根廷港和上述“地标”,他不厌其烦地会晤当地政要、各界代表和社区人士,反复重申“福克兰群岛永远属于英国大家庭”“主权不容谈判”的英方立场。并称,只要马岛居民希望留在“英国大家庭”,英国就会“协助保卫”,他希望这种情况“维持非常非常长时间,甚至可能是永远”。
据报道,2月21日在巴西G20外长会议场外,蒙迪诺会晤了卡梅伦。会晤期间,蒙迪诺代表阿根廷政府表达了对卡梅伦相关言行的“不满”,并“重申了阿根廷对该群岛的主权”。
一种“不容谈判”的两种表达
马岛距阿根廷本土480公里,1690年,英国航海家、“幸福”号帆船船长斯特朗作为欧洲人首次发现该岛,并以赞助人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该岛,当时岛上空无一人。
此后,该岛先后被英国、法国、西班牙殖民。1816年,阿根廷宣布从当时控制马岛的西班牙人手中继承主权,1833年,英国人重新控制马岛。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倡导“非殖民化”,加之英国国力衰退,也急欲从“不重要的”殖民地抽身。因此,两国一度同意根据1965年联大2065号决议,就马岛主权展开谈判。谈判自1966年断续进行到1981年,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工党执政期间一度有意向阿根廷妥协,但在岛民强烈不满下被英国议会搁置。
1982年4月,阿根廷动用武力攻占马岛,引发了为期两个多月的马岛战争。战争导致二百余名英国人、六百余名阿根廷人和数名马岛居民死亡,英国重新占领马岛至今。目前岛上居民几乎都是英裔。
由此可见,最初对于马岛主权归属,英阿两国均秉持“可以且应该谈判”的立场,且确实在长达15年里举行过多轮谈判。但在谈判破裂并诉诸战争后,双方便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主权在我,不容谈判”的排他性立场。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英国还是阿根廷,国内党争均呈白热化态势,各派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针锋相对,相互掣肘,唯独马岛问题是个绝对的例外,在各自阵营中几乎听不见杂音。
但“主权在我,不容谈判”固然是英阿各自不约而同的立场,却有着微妙的差异:英方的“不容谈判”不仅意味着“主权就是我的,没什么好商量”,还意味着“这个问题我们就根本不打算和阿根廷谈”。
而阿根廷方、尤其是上任不久的现任总统米莱却摆出一副“要和英国好好谈谈这个不容谈判的立场”的姿态。他在当选当天就表达了这一立场,此后还多次放话,希望“采用香港回归模式”谈判收回马岛。上个月,米莱在达沃斯论坛首次会晤卡梅伦,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然而,正是马岛之战的胜利奠定了英国战后二流世界强国的地位,奠定了此后几十年里保守党长期把持英国朝政的格局。因此,“不但主权不容谈判而其谈判本身也不容谈判”的立场是保守党及其内阁的根本利益所在,加之今年又是选举年,不论英国内阁或阁员当然不可能有任何松动。
不仅如此,英国坚持上述立场最大的依据,是2013年马岛全民公投的结果。而这次充满争议公投的推动者,正是时任首相的卡梅伦本人,如今身为外相的他,当然不可能给昔日自己的“标志性政绩”拆台。
米莱其实没那么强硬
相对而言,阿根廷米莱政府的“强硬”更多是一种表面文章。
在选举期间,米莱曾多次暗示性释放过马岛主权问题上的“软话”。这在1982年以来的该国政坛几乎绝无仅有,以至于英国朝野一度希望米莱上台后能令这个问题以有利于英国的结果“翻篇”。
但如前所述,“马岛主权归阿根廷”是阿根廷朝野战争结束至今近乎一边倒的共识。米莱作为“网红人物”异军突起,又急欲推动阻力和争议巨大的激进改革,必须巩固和扩大右翼联盟才有可能。
右翼中势力强大的旧军人背景群体恰是最坚定的“马岛主权派”,选举期间就曾威胁米莱“敢对英国绥靖就撤销支持”。左翼更是“逢米莱必反”,这迫使米莱在当选后迅速转向,至少在言辞和台面上回到了1982年以来几乎所有“普通阿根廷总统”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色”。
此次卡梅伦访问马岛之初,米莱政府和蒙迪诺外长试图保持低调。前者一度沉默不语,后者则在20日被问及时用“欢迎卡梅伦到访阿根廷领土马岛,希望下次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欢迎他”的插科打诨试图蒙混过关。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内外交困的米莱渴望维持和发展与英国的投资、贸易关系,不希望在马岛问题上“太呛”,以免影响“大局”。
但马岛问题对阿根廷朝野而言实在太过敏感——在当前如此敏感的政治氛围里更是如此。连日来,一众阿根廷政要相继发表强硬言论,称卡梅伦的访问是“英国对阿根廷的新挑衅”,甚至将卡梅伦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焦头烂额的米莱不得不察言观色,用一些更“常规”的强硬“面子话”为自己在国内政治舞台上“补台”。这种“面子工程”更多是一种危机公关和权宜之计,而非真要对英国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事实上,蒙迪诺发布“不满”并重申本方主权立场的场合,英国外长访问马岛,阿根廷总统有苦说不出正是他和卡梅伦在G20外长会议期间进行旨在促进双边合作“场外会谈”的现场。双方在会谈后均表示,主权争端“不妨碍在互利领域展开合作”,卡梅伦更在社交平台称“期待阿根廷与英国关系开启新时代”。个中三昧,不言自明。
撰稿/陶短房(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