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原创当年的大萧条,如何改变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英国,已经无法继续发挥其作为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当时美国忙于自己的国内大萧条,无法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后债权人”,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宣布取消金本位制。
为了解决全球经济大萧条,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于1933年召开了伦敦经济会议。不幸的是,会议没有达成任何重大协议,全球经济大萧条持续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
2.大萧条导致孤立主义
在应对自己的国内大萧条的过程中,美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孤立主义立场。
实际上,一系列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也说明了美国人的孤立主义立场。1931年,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与此同时,德国正在扩大其在中欧和东欧的影响力,意大利于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
然而,美国对这些行动均保持中立态度。
美国总统 胡福
在很大程度上,因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政府全力结束大萧条,当年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无法对这些国际事件做出反应,无论这些事件事实上对国际局势有多么严重的影响。
1934年,H·C·恩格尔布雷希特和F·C·哈尼根出版了《死亡商人》一书,随后是海军陆战队将军史沫特莱·D·巴特勒于1935年发表的《战争是一场骗局》,这两本书都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军工巨头从战争中获利的怀疑。许多美国人决心不再上当受骗,不再仅仅为了金融资本家的利益做出巨大的战争牺牲。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之后,总统胡佛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希望永远不要看到美国卷入另一场世界大战。从1928年11月当选到1929年3月就职,他多次前往拉丁美洲各国,希望通过承诺美国将永远尊重他们作为独立国家的权利,来赢得他们的信任。
事实上,1930年,胡佛宣布了他的政府外交政策,将承认所有拉丁美洲国家政府的合法性,即使那些政府不符合美国的所谓民主。
胡佛的政策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858—1919)的政策背道而驰,后者认为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以影响拉美各国。在从尼加拉瓜和海地撤军后,胡佛放弃了干预大约50场拉丁美洲革命,有意思的是,其中许多革命导致了反美政府的成立。结果,在胡佛总统任期内,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外交关系持续升温。
根据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睦邻外交政策,美国继续减少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军事存在。此举不仅大大改善了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同时也为其国内应对大萧条的各项举措提供了很多资金。
事实上,在整个胡佛和罗斯福政府运行期间,重建美国经济和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都迫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
3.法西斯的影响
虽然1930年代中期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军国主义日益崛起,但由于一直忙于与应对国内大萧条,美国仍然对外交事务不感兴趣。
1935年至1939年间,美国国会不顾罗斯福总统的反对,颁布了一系列中立法案,专门旨在防止美国参与任何潜在的对外战争。
对于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和1938年德国强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居然没有任何重大反应,这客观上助长了德国和日本政府扩大其军事征服的范围。
尽管如此,许多美国各界人士仍然认为,优先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国内政策,并通过结束大萧条,证明继续实行孤立主义政策是合理的。但是,包括罗斯福总统在内的另外一些人士则认为,美国的不干预政策,只会让战争越来越接近美国。
然而,直到1940年,美国的不干预政策仍然得到了美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其中包括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等知名人士。以林德伯格为主席,拥有80万名成员的美国第一委员会,曾游说国会,反对罗斯福总统向英国、法国、苏联和其他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的国家提供战争物资。
当法国最终在1940年夏天被德国占领时,美国政府才慢慢开始增加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参与度。1941年,罗斯福总统发起了《租借法案》,允许总统免费向任何“总统认为其国防对美国的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提供武器和其他战争物资。
当然,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夏威夷珍珠港的袭击将美国完全推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彻底结束了美国的孤立主义。
正是意识到因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决策者们再次开始强调外交政策在预防未来全球冲突的重要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内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终使美国摆脱了漫长的经济噩梦。
虽然,大萧条导致了美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主要的国际事务采取了不干预政策,但它也为此后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是,至少有一种负面看法认为,正是美国转向孤立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拉长了整个二战的时间。
#打卡郑州美好生活#
#郑州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