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治理“小事情大舆情”

wudi888 生活头条 2024-11-12 25 0

如何科学治理“小事情大舆情”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裂变传播时代,一些看似偶发、个案、不起眼的“小事情”,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公众关注的“大舆情”。一旦冲上“热搜”,有些涉事地区及相关人员便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感觉“被架在火上烤”,甚至“病急乱投医”,以致忙中出错、乱中出事,引发次生舆情。那么,如何辨别有可能演变成“大舆情”的“小事情”,如何应对、破解,这是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的一堂“必修课”。

  一、哪些“小事情”可能引发“大舆情”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各类事件、事故、事情层出不穷,不确定性时时存在,一旦爆发,舆情就会紧随而至。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梳理出容易引发“大舆情”的“小事情”,大致有三类:

  1.引发公众共鸣的冲突、矛盾、争论。舆情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够触动公众情绪,引发网友的广泛跟进、发声,形成情感共鸣、网络共振。一些小事件,背后往往涉及的是公平正义、道德伦理,这类的冲突、矛盾、争论,一旦处置不当,形成关注,加上网络传播的“推波助澜”,就可能成为“大舆情”。

  2.挑战公众认知的雷人、雷语、雷行。新闻界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舆情也是如此,寻常的、普通的事情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雷人、雷语、雷行则极易成为焦点。违反人们认知和人情常理的反常行为,一旦发生,就容易被网友口诛笔伐。

如何科学治理“小事情大舆情”

  3.切合公众利益的热点、焦点、难点。越是大众关注点,越有可能成为爆点。“小事情”一旦与公众的利益切身相关,就容易引发舆情。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物价、食品安全、执法等领域事件,看似很小,实则关注度极高,是滋生舆情的重要领域。

  舆情看似无迹可寻,实则内含玄机。只有找到其中蕴藏的规律,才能把握主动、掌握先机,努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小事情”是如何成为“大舆情”的

  研究应对之策,就要先掌握舆情的演变过程。从多起案例来看,舆情从小到大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第一步,社交媒体发酵。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面对负面信息时往往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绝大多数负面舆情,都是网友首先在抖音、头条、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声。社交平台聚合了海量用户,其强大的链接抓取能力,使“小事情”上升成为网络关注的社会议题、热议事件,辅之以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进一步加快舆情的生成速度,迅速放大舆情的烈度。

  第二步,主流媒体跟进。互联网时代,舆情的传播由过去“官方媒体报道、社会舆论关注”转变为“社会舆论引爆、主流媒体跟进”。社交媒体发酵后,主流媒体一般都会跟进,比如澎湃、新京报等各省市官方媒体,甚至央媒也会参与报道。多起舆情事件分析显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舆情事件,80%都是由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声,主流媒体接力报道,信息交叉传播、联动炒作形成,短时间内事件得到大量曝光,舆情传播速度更快,由过去的舆情回应黄金24小时,缩短到黄金4小时,也有机构指出现在是黄金2小时,甚至更短。

  第三步,相关部门应对不当。“小事情”发生后,有的涉事地区和部门单位处置不当。有的“一删了之”,遇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删除相关负面信息,把删帖当成“万能神器”。有的“一言不发”,面对汹涌的“热搜”舆情,回避敷衍、等靠上级,甚至噤若寒蝉、置之不理,奉行“沉默是金”,认为拖一拖就过去了。有的“一盘散沙”,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自为战、互通不畅,甚至言语不当、自相矛盾,导致事态愈演愈烈。

  第四步,社会公众跟风扩散。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使得事件的大小不以参与主体的多寡或报道媒体级别的高低而定,而是取决于公众的关切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触发情绪共鸣。一些“小事情”一旦引发情绪共鸣,网络大V和广大网友就会纷纷转发跟进、参与讨论,冲上“热搜”,成为舆论风暴。一方面,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网络名人一旦介入,易产生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形成影响力裂变。另一方面,网民高声量评论也是事件未来的风险点,并存在聚集意见、不断推高事件热度的可能。

如何科学治理“小事情大舆情”

  “小事情”就像一颗种子,其滋生成为“大舆情”需要一个过程。精准掌握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演变步骤,是处置舆情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科学治理“小事情大舆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