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昭通”看振兴︱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wudi888 生活头条 2024-11-09 26 0

“印象昭通”看振兴︱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巨型水电站所在地的昭通,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作为“市之要事”,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以实际行动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交出了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昭通生态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优先”作为“六大战略”之一高位推进,2023年把生态安全作为“三条底线”之一守牢守实。编制了《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等专项规划,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昭通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方案》《昭通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等文件措施,出台了《昭通市城市河道管理条例》《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昭通市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的思路、重点、路径和保障。

“印象昭通”看振兴︱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资金358亿元。聚焦“两污短板”抓治理。新建和改扩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6座;新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0座。全市乡镇镇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由2020年的29.77%、58.78%提高到2023年的80%、96.15%。聚焦“重点区域”抓修复。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1491km2;绿化美化840万m2;修复矿山3700余亩。聚焦“生态质量”抓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33.2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1.25%。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地)248.4万亩,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实现了从单一制度到初步构建制度体系的转变。

  生态补偿、河长制、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一批在全市范围内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和推行。推动签订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昭通共识》;推动建立了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第一轮共获得资金1.8亿元,第二轮补偿资金从第一轮每年补偿6000万元提高到9000万元、时限从3年延长至5年,第二轮已获得资金2.4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通过不懈努力,全市50个地表水断面(国控14个、省控22个、市控14个)水质达标率2023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100%;2023年、2024年1-9月,昭通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排全省16个州市第1名。大山包国家自然保护区黑颈鹤栖息数量由建区之初200余只增加到2023年2342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黑颈鹤之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今年4月21日,在镇雄县赤水河庙子落水洞河段首次采集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薄鳅,至此,流域鱼类资源种类由2020年的36种恢复至目前43种……

  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净、城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昭通大地徐徐铺展,但昭通市又有了新目标。

  现在,全市正在推进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印发《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占全省10%,省级4个。赤水河(昭通段)于2023年10月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是云南唯一一个入选案例。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供稿

“印象昭通”看振兴︱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