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记者节:热爱可抵山海

wudi888 生活头条 2024-11-09 33 0

今天记者节:热爱可抵山海

  只有创造性的生活是值得去追求的

  只有用力气的方向,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方向

  只要你活的不用力气,你就一定活错了

  今天,2024年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每年的今天,我都会回忆起自己的记者职业生涯,很感慨!我采写的大量稿件都印在了报纸上,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痕迹,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价值。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经济新闻采写工作,见证了无数的企业从小做大,面对面采访了无数像宗庆后、张朝阳、陈东升等中国商界精英人物,也曾去北京采访霍金。记不清采访了多少届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记不清采访了多少届大型经贸洽谈会,记不清深度采写了多少个商业现象。

  接下来,我先回顾记者生涯的碎片记忆。然后,我再以自己曾用心采写的一篇连续报道来纪念今年的记者节,并以此纪念自己的记者生涯,同时问候那些曾经战斗在一起的优秀的报社同事们。这篇连续报道,时常勾起我的回忆,因为我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今天想来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的书法作品:莫听穿林打叶 声

  上中学时,我就有一个记者梦。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终生不悔,终生自豪,终生欣慰。

  1998年我开始做记者,在报社的大楼里有了一张自己的办公桌,对于我这个来自大山里的穷小子,谈何容易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在省城有了很大的朋友圈,都源于在报社工作时自己的努力,更源于报社这个大平台给我的历练。

  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那些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为此,我还在努力!

  我的那些记者战友们,记者节快乐!

  2000年,我在《生活报》工作时的名片。

  2000年,在萧红故居采访。

  2007年,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采访伊利生产基地。

  2003年春节前,《生活报》星期天版的同事们上了中国邮政的明信片。

  哈尔滨日报的部分同事。

  2002年8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采访霍金。

  采访抗联英雄的后代。

  2002年,去嫩江县采访作家朱维坚(著有《使命》、《黑白道》等长篇小说,并被改编拍摄电视剧)。

  2001年,采写“沈老头包子铺”,当时该品牌有7家连锁店。那时,餐饮连锁经营模式在冰城还是新生事物。

  采写连续报道,揭露开放商欺骗百姓行为。

  暗访非法集资,深度报道。

  众筹兴起时的报道。

  2013年采写的稿件。

  2013年采写的稿件。

  2012年,冰城酒窖市场深度报道。

  以上稿件是我匆匆翻阅书柜时找到的,看到后很亲切。采写的稿件好多,其中经济类稿件最多,大都找不到了。

  2018年冬天,在哈尔滨大剧院的舞台上创作书法作品。

  下面,是令我永远难忘的一次采访

  记者节:我想起了那铺炕

  ——第25个中国记者节有感

  撰文/连战

  2003年4月的一个下午,当时我在生活报特稿部做记者,在乘坐101路公交车(电车,也叫“大辫子”)去动力区(现香坊区)哈尔滨电工学院(现哈尔滨理工大学)采访时,听两位女士说,位于尚志市农村的一所小学的孩子们都在村民家里的炕上上学,家长们很着急。我听到了马上问:“什么原因?”其中一位女士说,学校去年被大火烧了。我详细记下了地址:尚志市一面坡镇三阳村。第二天,我就来到了三阳村采访。2003年5月6日,《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这篇稿件在生活报头版头条发表,连续报道有多少篇稿子,我记不清了。今早,我在网上找到了其中的三篇(如下)。

  《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连续报道(一)

  一场大火烧光了希望小学

  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

  2003年05月06日 生活报

  本报记者 黎连战

  本报讯 尚志市一面坡镇三阳村的中发希望小学因火灾被烧毁后,125名小学生半年来一直在村民家上课。由于缺少资金,学校重建工作十分艰难。

  中发希望小学位于301国道311公里处,距公路约200米远,是由哈尔滨中发集团投资近三十万元,于1997年7月1日建成。学校使用面积480平方米,原有9个教室。全校有16名教师,125名学生。这些学生全部来自一面坡镇三阳村及其周边一些村屯。

  据介绍,2002年11月13日14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中发希望小学全部化为灰烬。11月15日,学校征得村民的同意和支持,将同学们安排到6户村民家上课。其中42名离家较远的住宿生就按年级划分,分别住在6户村民家中。

  4月22日10时,记者来到了被烧毁的中发希望小学。大火后留下的砖墙光秃秃的,墙面被浓烟熏得黑黑的,凌乱的砖头随处可见。三阳村村委会及三阳村的几位村民正在忙着重建的活儿,四轮车正往校园里拉沙子。

  11时,记者赶到三阳村村民吴德财家时,24名一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课。约15平方米的屋子里放了8张桌子,3名学生共用一张桌子,十分拥挤,后面的学生就坐在炕上听课。吴德财说,这24名学生中有15人家离得很远,晚上就住在他家。虽然这些学生中没有他家的孩子,但他心甘情愿为这些孩子忙忙碌碌。他的女儿吴丽丽每天忙着做三顿饭。

  7岁的学生陈聪家住大棚村,离学校3公里远。她说他刚上学两个多月学校就着火了。现在吃住在这里,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陈聪有一双可爱的大眼睛,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与吴德财家一样,在其他5户村民家里上课的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四年级班主任董海波说,有一户村民家里27名学生在一个屋里上课,实在是太拥挤了。

  12时,吃午饭的时间到了。在吴德财家前院,一大锅大米饭冒着热气,吴丽丽将咸菜和炖好的土豆块盛入装有大米饭的饭缸里。由于没有饭桌和凳子,42名住宿生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坐在草垛旁,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看着同学们吃饭的样子,校长艾晓东再也止不住泪水了。他说,重建校舍还需要十多万资金,不知道今年入冬前能不能让孩子们重返校园。

  艾晓东说,在一面坡镇15个村级小学中,中发希望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考试成绩曾连续三年名列第一。学校着火时,全校共有110名学生。虽然在村民家上课已有半年时间了,条件也不好,但在这期间又有15名学生转到这里上学,其中大多数学生是舍近求远,离开所在村的小学来中发希望小学学习。让孩子们尽快重返校园,成了目前三阳村村民的燃眉之急。

  《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连续报道(二)

  三阳村全村总动员

  为了125个孩子不停学

  2003年05月07日 生活报

  本报记者 黎连战

  4月底,记者在尚志市一面坡镇三阳村采访期间,一直被该村纯朴、善良的村民们感动着。

  2002年11月13日中发希望小学着火后,村民们急得团团转。孩子们如果呆在家里,功课就耽误了。11月14日,有村民主动找到村委会领导和校长艾晓东,说可以让孩子们到村民家里来上课,离家远的学生可以吃住在村民家里。村委会领导和艾晓东为村民的热心所感动。15日,在停学1天后,孩子们又拿起了课本。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村民家上课,6户村民家都安排得满满的。有的村民把装稻子的屋子空出来,有的村民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让给孩子们。“五一”放假期间,有两户村民家将要办喜事,他们才不得不把孩子们转移到别人家。村民吴德财说,为了能让孩子们继续上学,大家毫无怨言。去年冬天,村民们利用农闲时到处去捡烧柴,然后把烧柴背到这6户村民家,为的是保证孩子们取暖。

  校长艾晓东家在尚志市内,距三阳村30公里远。为了筹集重建小学的资金,他从4月1日起连续22天没回家,每天都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计算机课程教师赵新虹家在苇河林业局,学校着火后她每天都坚持用9台旧电脑教孩子们学习。

  11岁的二年级学生于红群说,她特别喜欢在原来的希望小学里学习,因为那里的学习条件好。学校着火时,她又害怕又难过。她家离三阳村有5公里远,现在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吃住在三阳村的叔叔家里,她的爸爸妈妈十分放心。10岁的刘莹说,希望小学着火后,村里没有更多的钱再建学校了,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原来的学校上课。

  在三阳村,一位村民说,村委会的干部为村里的教育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而村委会的房子在全村却是最破的。4月22日13时,当记者迈进村委会主任的办公室后看到,低矮的屋子光线很暗,天棚伸手可及。村委会一位负责人说,村委会的房子破一些没什么,只要孩子们能在全村最漂亮的教室里学习,那就是村里人最高兴的事。

  艾晓东说,目前仅靠已筹集到的有限资金来重建这所小学,简直是杯水车薪。

  《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连续报道(三)

  白桦林新生活光彩小学落成

  2003年06月23日 生活报

  本报记者 黎连战

  欢歌笑语,彩旗飘飘。崭新的塑钢窗、白色的铁皮房顶、蓝白相间的墙面和银色的铁栅栏围墙将校园装扮一新。20日上午,被绿树和青草所环绕的白桦林新生活光彩小学落成庆典仪式在尚志市一面坡镇三阳村隆重举行,125名小学生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崭新的教室。

  4月21日,本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三阳村中发小学于去年11月被大火烧毁后,125名小学生只好在村民家炕上上课。由于缺少资金,学校重建工作十分艰难。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引起了《生活报》编委会的高度重视。从4月22日至今,记者四次去尚志市及三阳村采访。5月6日,《一铺炕是孩子们的课堂》连续报道推出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省及哈市私营企业协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白桦林集团以及台湾媚丽一生女装公司主动与本报联系,为学校的重建工程捐款共计16万元;尚志市政府、一面坡镇有关部门在看了连续报道后,对学校重建工作十分重视,他们积极筹措资金,使重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在落成庆典仪式上,省及哈市私营企业协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为学校捐赠了百余套文具,《生活报》的编采人员给孩子们带来了哈尔滨三益体育用品公司捐赠的崭新的乒乓球台、哈尔滨桥南小学师生捐赠的衣物和文具,还有《生活报》编辑记者捐赠的各种书籍。伊春市一家乐器厂厂长周德志捐赠了22台木琴。

  手捧《生活报》送来的图书,孩子们爱不释手;看着崭新的教室,孩子们异常兴奋。被师生们称为“大眼睛”的一年级学生陈聪今天最高兴。她说:“学校真漂亮,我喜欢在这里上课,以后我再也不用在炕上上课了。”三年级学生郭峰说:“我家离学校很远,小学被烧毁后,我和其他41名家离学校很远的学生就住在6户村民家里。白桦林新生活光彩小学太好了,我晚上能住在学校的宿舍里了。”

  省及哈市私营企业协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贾德伟说:“关注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状况。”白桦林新生活光彩小学校长艾晓东激动地告诉记者:“半年多来看着孩子们挤在村民家里上课,我们着急得不得了。今天,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和孩子们的感激之情,谢谢《生活报》对学校重建工程给予的及时报道,谢谢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白桦林新生活光彩小学落成后,《生活报》将随时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况,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帮助。《生活报》是孩子们的“大后方”,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材是《生活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记者节感想:

  我们是有情怀的记者

  撰文/连战

  之所以在记者节这天回忆发生在21年前的这次让我终生难忘的采访,是因为当时我被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所触动。

  上面的连续报道陆续发表后,那段日子我忙坏了,数次往返三阳村和哈尔滨之间采访,与当地政府及捐款捐物单位沟通协调。学校举行落成仪式那天,哈尔滨市及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生活报总编辑李立华、全校师生及临近村屯的父老乡亲,都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教室里有了土暖气、还买了好多电脑(那时电脑还没普及)、室外厕所都是砖瓦建的。我一大早就跟着一个大卡车去拉各单位捐赠的书籍等,然后坐在卡车驾驶室里一起去三阳村。

  在我的同事中,不乏众多恪守记者职业操守的人。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们去哪里采访时,就是报社的代言人。我大学毕业来到哈尔滨工作时,对这座城市是陌生的、抵触的,觉得这里不是家。但是,像我这样的“外县的(城里人这样称呼我们,呵呵)”来大城市闯荡的,好多人都成了各行业的主力,因为他们没有背景,就得靠自己打拼。没有背景,是最大的背景。

  后来,我还曾两次去过这所学校,看看那里的孩子们。

  当时在三阳村读书的孩子们,现在有的应该工作了、结婚了。当时为学校重建费尽心思的校长艾晓东,特朴实、特用心,整天跟着着急上火。听说前些年去世了,真的很想念他。当年在采访沟通过程中,我们成了要好的朋友。后来他来哈尔滨时,我还请他到我家坐坐。

  我的家乡在小兴安岭偏远的林场,离县城200里路,那时需坐小火车。我的高中先后在海伦、绥化就读。高三下学期,为了能安静地准备高考,我不住集体宿舍了,租住在一对老夫妻家一个闲置的房间(平房),使用面积大约10平米,月租金9元,每天学习到后半夜。清晰地记得,临近高考前的一个月,老奶奶偶尔会给我煮个鸡蛋,让我温暖的不得了。

今天记者节:热爱可抵山海

  高考第一天早上,奶奶给我煮了4个鸡蛋,让我都吃了,还让我骑爷爷的自行车去考场。中午回来后,我在小吃店简单吃了点东西,奶奶说:“孩子,你下午还要去考试,中午眯一会吧,我到时候喊你。”我还是瞪着眼睛没敢睡,担心奶奶记错时间或忘记喊我。大一寒假,我特意回到这座城市看望这对老夫妻,遗憾的是爷爷去世了。我把买的礼物给了奶奶,并向她深深地鞠躬。

  那时的高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吃不饱”是常有的事。很少吃到白面,至于肉菜,几乎没有。玉米碴子是主要食物,黄豆炖土豆是主要的菜,多数同学营养不良。几名家住当地的同学就给我带咸菜和粮食(换饭票),遇到节日就用自行车带着我去家里住。至于奶粉等营养品,根本就没吃过。为啥?家里条件不允许啊!

  因为压力极大、营养不良,高三上学期一个傍晚,我得了急性出血热、猩红热,幸亏班长和同学们拦住了马路上一辆环保局的车,去人民医院治疗。大夫看了我的身上没有出血点,就说“有救”,赶紧用药,才免于一死。记得在医院点滴的是红药水药物,老师和同学们日夜照顾我。病好后我给妈妈写了一封信,告诉妈妈这件事,妈妈坐火车、赶汽车来到学校看我。高三下学期,午休时自己还要去很远的医院打针,走累了就坐在路边喘着粗气,放学时沉重的书包有时背不动。

  我12岁时爸爸就因病去世了,妈妈养活我们兄妹四个孩子,我是家里的老大,在山东长大的妈妈的艰辛可想而知。这些年时常想起这段痛苦的经历,恍惚中看到艰辛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走过了高考。回过神来,时常泪水不止。

  高三时,一个人的生活,很艰苦,很寂寞。但在那个干啥都要凭户口的年代,考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高三几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一直排在学年前面。语数外,都是我的强项。那一年,也是黑龙江省高考最后一年实行“初考”,也就是说,所有的高三学生,需在5月份参加一次全省统一的考试,“过关”后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初考文科六科总分600分,我的成绩是506分,位列林管局所有高三毕业生初考成绩第三名。成绩发布后,“过关”的学生继续回校复习备考。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机会参加7月份的全国统一考试,这也是一大遗憾啊!那个时候,教育资源很有限,能考上个小中专就很好了,至于大专、本科,绝大多数学生都考不上。所以,我特别羡慕现在的孩子们,有那么多的好大学可选。

  高中时代,我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傻傻的。那时候,齐秦的《大约在冬季》、《外面的世界》已经火的不得了,但我全然不知。上大学报到后中文系举办了隆重的迎新生联欢会,我看的眼花缭乱,颇有“土老帽进城”的感觉。吉他、诗歌、军挎,大都市来的同学特时尚、洋气,我这个纯纯的“山炮”第一次知道世上还有个齐秦。

  高中时我们男女生不好意思说话,明明很喜欢,但就是“口难开”。毕业20年聚会时,我当众问大家:“为啥那时候咱们男女生不说话?”大家哄堂大笑。

  青春,一定与荷尔蒙相关。那个没有荷尔蒙的高中,太遗憾!就如晴天时下的雨,总觉得怪怪的。雨是真的,但感觉下错了时候,因为没有轰轰烈烈的雷鸣。

  ▲我的家乡在大山里,弟弟的蜂场的椴树蜂蜜。

  高中三年,最值得自己自豪的就是语文成绩,模拟考试时一直保持12个毕业班前三。但高考时由于势在必得,大脑在一段时间里出现了空白(后来有从医的朋友说身体里缺少蛋白所致),结果语文考砸了,终生遗憾。而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心里压力太大所致。高中期间,压力超级大,就怕考不上好大学,因为那时候高考真是“独木桥”。我渴望光明,又恐惧光明。一个人,适当有压力,有助前行。如果压力过大,只能起反作用。

  那时填报志愿也没有人给出建议,我也不懂。我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一表第一志愿就填报了武汉大学新闻系,其他志愿大都为新闻和中文专业。在我过往的人生经历中,有十八年的时间一直做记者,高中时的梦想如愿以偿。

  人的自信,来自“实力”。随着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自信心就愈加增强。高考时的自己,有了“不看出身”与富豪及官宦子女在考场上“掰手腕”的机会,有了实现阶层跨越的机会,有了“山里的孩子”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有了走进报社做记者的“敲门砖”,有了面对面采访众多名人以及失学儿童等普通百姓的机会。

  ▲与梁晓声老师。

  我们是有情怀的记者。记者职业经历,真的很辛苦,但很有价值,自己学到的太多。后来做了要闻版编辑,长期熬夜,2011年得了严重的脑梗。2014年年初,告别了自己深爱并执着的记者事业,创建了“笔墨时间书画艺术社”,跟那些优秀的人一起交流书法、国画和篆刻,开始了与笔墨为伴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书画展、笔会、讲座、给市民写春联等大型书画公益活动200多场,踏踏实实地传播书画文化。

  我庆幸,赶上了伟大的时代,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逆袭的草根越来越多,“知识产生价值”的现象越来越多。“怀才不遇”这个词儿,在发达的网络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离开报社以来,我还保持着记者职业的惯性,每天依然关注经济新闻,依然笔耕,给企业写文章、拍视频。

  拿起毛笔,世界都静下来了。

  当你的身上有了艺术符号后,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不一样了,很多人喜欢你、尊重你。

  一辈子最难的事,就是按部就班地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班。为了五斗米,活不出自我。天赋潜能,你的潜质,你自己都不知道,需要努力去挖掘。利用碎片时间,坚持学习三五年时间,你就会拥有一个特长。

  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是把自己的爱好与事业捆绑在一起,并且还有自由的生活方式,有舞台和尊重。

  你把自己最的越来越好,你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就会越来越大。

  ▲2019年秋,黑龙江新闻广播。

  ▲笔墨时间雅集

  ▲笔墨时间篆刻班

  拿起毛笔,世界都静下来了

  笔墨时间书画艺术社

  高素质人士业余时间交流书法国画篆刻的乐园

  抖音/视频号/快手:笔墨时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