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评委阎建钢:青年观众愿为精品付费,好剧不需倍速观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卜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日前,在“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会主席大师班”上,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会主席阎建钢分享了自己多年创作心得。尤其针对业界说了很多年的“真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专业能力才是导演说真诚二字的底气。
这两年,大量影视剧作品从严肃文学中攫取养分。曾受“白玉兰”嘉奖的《人世间》,以及今年大红大紫的《繁花》,均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无尽的灵感和养分。
图为大师班现场。付天一/摄
但阎建钢提醒,文学作品的改编并非仅仅是表面的“翻新”,而是需要深入挖掘原著的精髓,并寻找与当代观众生活和精神紧密相连的现代表达。同一部小说,即便时隔十年再读,读者亦会感受到不同的韵味,因为时代在不断演进,人们的观念与体验也随之变化,“因此,改编过程中必须突出作品的当代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的现实意义何在”。
在阎建钢的创作履历中,去年与观众见面的《人生之路》改编自路遥小说;下一步,他还计划改编作家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如何把握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其中有何规律性总结?阎建钢道出自己的心得:“无论什么题材类型,都是关于‘人’的剧,只有打动观众、触达观众内心的人和故事,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
阎建钢在历史正剧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所有历史剧实质上都是当代剧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说,历史剧的拍摄初衷是为了让当代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因此必须紧密贴合当代人的价值观;同时观众的喜好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历史剧的呈现方式也必须适应当代观众所习惯的视听语言。
尤其是导演自身的观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20年前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在对秦始皇的认知上是会有差异的。”
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如何拍出让观众满意的作品,是一个“永远解释不完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思想上一定要不断格式化自己重装系统,才能不断接近观众的喜好:“比如《赵氏孤儿》的剧本打磨过很多次,但每次定稿后,自己就觉得已经过时了”。
阎建钢也爱看短视频、短剧,甚至连广告也不放过,“今天有一部手机,你就融入了当代,融入了以前不可能涉及的群体”。他发现,由于剧集播出周期越长,广告商的广告效应才越好,所以近年来电视剧越拍越长,主题内容基本在40集上下,但因为网络平台收益的方式不再仅靠广告,现在剧集长度又开始往回收。
“今天的网络平台收益方式不仅仅是靠广告了。”他说,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各平台有一个词儿叫拉新,为什么要拉新,因为有会员收益,它还有由此带来的其他收益渠道和方式”。他说,现在的观众愿意为优质作品付费,其中的“新”指的是最年轻的一代观众,这个观众群体的平均文化水平和海内外电视剧的阅读量是远远超过传统观众的,他们不喜欢拖泥带水。
“当他们已经接触到了美剧、英剧,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世界范围的电视剧,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故事节奏、故事类型和事件的密集度时,你再用传统的方式拖泥带水地演一个故事,就出现了倍速播放。”阎建钢说道。
对于倍速、快进等现象,他觉得“观众产生倍速观剧行为一定是对剧集不满”,白玉兰奖评委阎建钢:青年观众愿为精品付费,好剧不需倍速观看“所以各平台、电视台老在强调‘精品剧’,精品剧只要有‘精’字,精必然短,长就不可能精”。
阎建钢指出,这些精品短剧的出现,说明过去40集时长才能讲述的故事,在今天12集绝对可以完成,并且完成度能达到精品的程度,“可以做到一部分剧情,甚至全部剧情不让观众倍速观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